用药的安全有效是中国政府最为关注的民生热点问题之一";个体化治疗和个性化用药,一直以来就是国家卫生部、各级医院积极追求的治疗模式。
个体化用药,就是药物治疗"因人而异"、"量体裁衣",在充分考虑每个病人的遗传因素(即药物代谢基因类型)、性别、年龄、体重、生理病理特征以及正在服用的其它药物等综合情况的基础上制定安全、合理、有效、经济的药物治疗方案。
一项统计数据表明,风湿性关节炎药物的有效比率一般为50%,治疗老年痴呆症药物的有效比率为30%,而癌症药物的有效比率仅25%。进行个体化用药的目的是提高药物的疗效,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减少医疗费用,让患者花最短的时间、最少的费用,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我国因药物不良反应而直接或间接住院的病人每年约250万人次,直接死亡约20万人。造成药物副作用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由于药物本身在人体内的滞留时间太长(代谢过慢),从而对人体造成的累积毒害。据统计,10~15%的中国人的药物代谢基因型为弱代谢型,因而常规剂量的药物使用会在人体内造成代谢产物堆积,产生药物性肝炎或药物中毒等不良反应。而强代谢型人群,因为药物代谢过快,一是药物达不到有效血药浓度,造成药效不佳和药物使用上的浪费;二是某些药物如丙戊酸,代谢产物有严重的肝毒性,强代谢者在使用时需要严格注意用量。
相同的药物对不同的病人所产生的作用的不同,迫使医生采取试探性治疗或保守性治疗,用药以及剂量很难做到个性化和针对性。临床上迫切需要有一种诊断指标,可以指引临床上用药达到安全并有效。
基因导向个体化医学的开展可以应用于对人体血液中药物代谢基因型的检测,对药物进行个性化评估,从而个性化选择药物种类和用药剂量,进行个性化指导治疗。
近年来,化学新药的获批比例在逐年下降,而与个体化用药有关的基因检测产品的获批比例却在逐年提高。据统计,美国FDA从2005年开始批准用于个体化用药指导的基因检测产品上市,到目前为止已批准了16个相关产品(包括CYP2C19,CYP2C9,CYP2D6等)美国FDA已经成立了专门机构研究指导基因与用药的相关政策,奥巴马政府也已把"个体化治疗"作为美国医疗改革的重要内容。